2015年12月31日星期四

佳節喜樂 詩語時


                      
                        
                             



詩語時 (七言律詩)
 

漫步人生寫我詩,

悠悠歲月不知遲。

心思下筆推敲語,

引吭輕歌夜半時。



錦繡年年!新年進步!

虹玉鞠躬

2015 年大除夕


感謝 2015 年的所有美好!期待即將來臨的 2016

錦繡年年 新年進步 事事如意






2015年12月26日星期六

超驗主義 Trancendentalism




              




玉不時學習宗哲文化,為了追求有方向的生活態度。

年前興起寫了10 多篇相關主題的文章,是來自平素閱讀的一些筆記摘要,有機會

在這小角落表達埋在心底的一些探索,慶幸自由行走的靈魂生逢科網世界,暢所   

欲言。


以下介紹的兩位超騐主義人物,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亨利·載維·梭

一直是玉最景仰的哲學家,細味拜讀多篇散文詩句,之前在這網誌上傳的  

「圓美」、「靜獨」讀後感,曾經在多個晚上令玉神魂迴盪,揮之不去。

超驗主義體現了「格物致知」認知基礎,在 19 世紀的美國文藝復興亮麗一時,

可惜後繼乏人,未有得到廣泛宣揚。玉以為非宗教核心的人生,超驗主義是

有助於個人修身養性、止於至善的精神導向。


超驗主義,或超越論(英文:Transcendentalism),也稱作「新英格蘭超驗主義」或「美國文藝復興」,是美國的一種文學哲學運動。它興起於1830年代的新英格蘭地區,經過不斷發展成為美國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其領導人是美國思想家詩人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重要成員有美國作家哲學家亨利·戴維·梭羅等。超驗主義強調上帝間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其社會目標是建立一個道德完滿的烏托邦式理想社會,其精神成為美國文化中一個重要遺產。





文章轉載~


歷史回顧 History 華夏專欄


美國往事——超驗主義者: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超驗主義者: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在我看來,沒有神聖的事實,也沒有不神聖的事實。我只是試驗者,我是個永不停息的追索者,

在我身後 從不存在著‘過去’」。——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已經由一個草創的聯邦進入成熟期。這一時期的美國產生了代表美國性格的文學和哲學。在美國東部麻薩諸塞的康科德生活著一個作家群。他們中有小說家霍桑和愛倫·坡,散文家梭羅,詩人和超驗主義哲學家愛默生。這裡要介紹的是美國第一個本土哲學學派的代表人物:超驗主義哲學家文學家─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出生於一八零三年五月二十五日的波士頓,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哥哥,下有三個弟弟。父親威廉·愛默生是牧師,他八歲時去世。此後,母親露絲艱難地維持著一家的生計。露絲有一家小旅店,供寄宿學生租用。愛默生兄弟中有四人畢業於哈佛。他們除了依靠母親的辛苦工作所得和自己的半工半讀外,教會與姑媽瑪麗·愛默生不定期的資助,是成就他們的重要因素。一八二一年夏,愛默生畢業於哈佛,隨即來到他哥哥開辦的女子學校任教,一八二五年離開,再入哈佛神學院中級班學習,以承父業。一八二七年獲神學學位,在其父的教會擔任助理牧師。愛默生與第一任妻子愛倫·路易莎·塔克於一八二九年結婚,同時受聘為波士頓第二教堂牧師。愛默生在教會的工作表現良好,深受教友愛戴。一八三一年,愛倫因肺病辭世。一年後,愛默生因不贊同教會對奇跡的重視,同時也無法忍受教會的那些呆板的儀式與慣例,辭去牧師職務,開始了他的歐洲之旅。旅歐期間,愛默生結識了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渥滋華斯、柯立芝、和卡萊爾。這三位英國文豪對愛默生有著深刻的影響。


愛倫死後,愛默生寫道:

時間從我身邊流逝,

我仍然無動於衷。生命的芬芳已经消失,

如同芳香的花兒曾經開過一樣。

而在愛默生辭去牧師職務後,他是心中只有自由:

我將不再脫離我自身而生活,

我將不再用別人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我的善良將顯示善良,

而我的邪惡就是邪惡,

我將是自由之身。


一八三四年,回國後的愛默生開始研究歌德作品,從中他懂得了自我修養的重要性。愛默生認為文學中最重要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背後的思想。從這時起,愛默生的詩與散文趨於成熟。名作《暴風雪》完成於這一時期,這些作品的直覺和洞察力極具特色。 這一年,愛默生和莉迪亞·傑克遜結識。一年後,他們舉行了婚禮。

由於愛默生在康科德定居,當時的一些名流學者,都來此與愛默生研究學問。他們常常在康科德與愛默生交流並做學術演講。愛默生與他們於一八三六年組成「超驗主義研究學會」,出版刊物並舉辦學術研討。愛默生從此一直住在康科德,直到一八八二年四月二十七日於康科德的住所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一八三零年代的康科德寧靜安祥,四周都是森林、丘陵和湖泊,是一個做學問的好去處。當時,圍繞著愛默生的「超驗主義俱樂部」成員們的志向不是陶醉於山林湖澤,他們中有提倡對政府進行消極抵抗的大衛·梭羅,有精通二十種語言的廢奴主義牧師西奧多·帕克,還有被當時的紳士淑女稱為「令人恐懼的美國才女」的女權主義者瑪格麗特·福勒。除了愛默生外,這些人都是易動感情,言辭激烈,冒犯習俗的人。這些人被當地人看作是一群怪物。愛默生和同道們相比,顯得非常冷靜,福勒甚至認為他冷酷,同時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反感,認為那是「新英格蘭蒼白的道德標準」。愛默生對婦女得確有成見,他說過:「一般來說,婦女的意志薄弱,說話尖銳刻薄,且極不穩定。」他對婚姻態度是:「男人需要有個太太好犯犯傻。」在思想上,愛默生和他的同道們相去不遠,他主張小政府及個人自由,反對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們都是廢奴派。愛默生曾在家中接待過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也捲入了實際的廢奴運動。愛默生始終認為自己是批評家不是戰士,因此他不願意參與社會活動。為此他深為苦惱。愛默生主張社會改革,但不是革命。愛默生不主張任何暴力革命,他認為革命只能改變表面上的不合理制度,並不能改變人民的精神和思想,儘管建立了新體制,但人的精神層面上的東西與從前並沒有差別。他說「世界終結於個人,這是智慧的最後一個勝利。普遍性只有當它寓於個別之中,才會吸引我們。」他說,「沒有什麼比得上一個新人的吸引力。」愛默生在《人即改革者》中說:「我想大家不會否認,我們應該確立風紀與方式,以便使自己得到應有的指導,並同精神世界建立更明晰的交流。也就是說,我不願打消我的希望,即每個聽眾都會感受到內心的呼喚,去拋棄惡習、怯弱和局限,立足於他的本職,做一個自由有用的人,做一個改革者、一個造福大家的人。」愛默生說的是,改革是必要的,但不是社會改革,而是精神改革。「我並非要提倡荒唐而迂腐的改革,我不想對周圍的事情做過激的批評。那會逼得我去自殺,或者脫離文明社會所有的進步。」愛默生認為他那個時代的工業和商業使人失去了完整性,拯救人性就是要恢復精神自由。人是關鍵,當務之急是教育教育者,教育者承擔著教育公民的責任,決定著教育的性質。為此愛默生很熱衷於去劍橋和附近小鎮作演講,他的聽眾是哈佛及其他大學的教授、學生和未來的神職人員,他們都是公民的教育者。

一八三七年,愛默生和梭羅相識。梭羅還在哈佛上學,他倆很談得來。愛默生非常推崇梭羅的詩歌。後來,兩人因種種原因決裂了,但是愛默生一直給予梭羅高度評價。愛默生說:「優秀人物間的友誼終止了,但他們的原則沒有變。」

愛默生第一部重要作品《論自然》(一八三六年),討論了自然與人的關係,闡述了超驗主義的基本觀點。這本書呼籲人們要建立與自然的新關係、人對自然要超越實用的概念,達到人與《美國學者》是愛默生在一八三七年發表了一篇極為重要的論文,一般認為這是一篇美國文化的《獨立宣言》。文章指出,美國學者要自信,要獨立思考、要有獨立的文化、唱自己的歌、描寫自己的土地、刻划自己的人民。不要成為歐洲的思想應聲蟲。愛默生認為,學者應該是「思想著的人」。作為真正的學者,愛默生說:自然、書、行動是最重要的事。研究自然以求瞭解自己、洞察生命及自然法則。書可以啓發智慧,當一個人能直接領悟自然時,就不必依賴書本。他說:「當人能直接閱讀上帝時,就不必浪費在別人的抄本上。」愛默生認為行動很重要的,沒有行動,學者的思想就無法達到真理。

一八四零年,愛默生主編超驗主義刊物《日晷》,宣揚超驗主義思想。愛默生把自己的演講辭集為著名的《論文集》,第一集發表於一八四一年,其中《論自助》、《論超靈》等論文是超驗主義哲學的經典。一八四四年的《論文集》第二集為愛默生贏得了國際聲譽,他成為超驗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美國的文藝復興領袖。 一八四二年一月,愛默生的哥哥約翰去世,接著,愛默生六歲的兒子也因病去世,愛默生夫婦陷入了極度的哀傷中。愛默生為兒子寫了一首長詩《哀歌》,表達他對孩子的哀悼,是英語中最好的輓歌之一。


在散文《詩人》中,愛默生對詩人的評價很高,認為在物質世界里只有詩人能體會其精神與思想,普通人難以察覺。他說詩人是思想的表達者、自然的洞察者、藝術的實踐者。他認為好的詩人應該既有直覺又有理解真理的能力。普通人對於宇宙與自然的奧秘,只有粗糙的認識,沒有成熟的思想,很難表達自己的思想,是沈默的大眾。因此需要詩人詮釋、預言真理。詩人思索的是萬物的本質,表達的是自然之美,是精神自由之人,是創造者。愛默生認為「一首詩的精髓不是韻律,而是主題。」詩的形式隨主題而定。詩人忠實地使用文字,寫出必須被說出的東西。愛默生認為,醜陋的東西,是因為其中缺少上帝賦予的生命。詩人有能力從自然中找到上帝的生命。因此,詩人能穿過流變的外表,將永恆的本質揭示出來。愛默生強調,美國就是一首詩,天才的詩人的主題應該是這個時代和這片土地。一八五五年七月四日,愛默生收到了一本詩集《草葉集》,他讀後認為它不同凡響。七月底,他給作者惠特曼了回信,把詩集推薦給他的熟人,稱詩集是最好的美國式的詩歌經典。這是美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一封信,三十六歲的惠特曼收到這封信時,激動萬分。惠特曼發表了愛默生的信,同時出版了《草葉集》的第二版,並把愛默生的評論印在書背上。惠特曼是愛默生《詩人》一文中所描述的理想詩人。惠特曼十分欣賞愛默生對詩人的理想,他們兩人的友誼保持了一生。





一八七六年,七十三歲時,《愛默生詩選》問世。愛默生在《界限》一詩的中描出了自己一生:


借著一帆順風,

我一路遠行,歸航的港灣已近,

每朵浪花都俏麗迷人。


愛默生的寫作風格,融合了文學與哲學,哲理性較強。他用典故和具體事物來說明哲理,語言獨辟蹊徑、深奧難懂。他的散文中警句格言隨處可見。愛默生的思想受到許多學說的影響,以唯一神教派、古希臘羅馬文化、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德國唯心主義影響最大。愛默生超驗主義的核心思想是超驗靈魂,與心靈、精神、上帝同義,與柏拉圖的觀念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相似。儘管如此,愛默生的超驗主義,在當時美國社會中仍是一個極具獨創性的思想運動。超驗主義強調超越感官、相信自我,要每個美國人成為自信、自立、自助的個人。當人內在的神性發展出來,就能透過直觀直覺來領悟體驗上帝在自然中的表現,與上帝直接溝通,得以贖罪。


愛默生的思想睿智,他關心人們精神生活中的許多方面。儘管,愛默生沒有一個嚴謹的體系,但愛默生把他的思想的表達的非常易懂、實用,同是也十分有效。愛默生的思想樂觀催人奮進,他說:「相信自己,每顆心都能與真理產生共鳴」;「性格決定人生,要自力更生、努力圖強」;「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超靈’,每個個體的思想都能融入其中,那是心靈溝通的渠道」。這些思想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啓迪了他們的智慧和生活的力量,激勵著他們的創造精神。後人評價說,愛默生是美國哲學史上非常重要的哲學家。也有人認為他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只是一個文學家。但無論怎樣,都無法否認愛默生在美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早期的美國思想史,始於清教徒的宗教思想,然後是獨立時期的啓蒙思想,接下來就是以愛默生為代表的超驗主義。愛默生是這三階段的代表人物之一。愛默生的超驗主義,綜合了美國的個人主義、實用主義和民主精神。為美國的本土文化奠定了根基,讓後來的梭羅、惠特曼、馬克·吐溫等人,擺脫了歐洲的影響,成為關懷自己的土地和民族性格的美國文學家。於是,在獨立戰爭後,這群北美農民和商人不但從政治上脫離了歐洲的控制;而且在文化上,也擺脫歐洲的影響,創造出了具有美國性格的獨特文化。


Reference from http://www.ushistory.org/us/26f.asp

26f. Transcendentalism, An American Philosophy

Walt Whitman
Walt Whitman's Leaves of Grassintroduced the "free verse" style of poetry, reflecting the individualistic tone of transcendentalism. This picture of Whitman with a butterfly appeared in the 1889 edition.

TRANSCENDENTALISM is a very formal word that describes a very simple idea. People, men and women equally, have knowledge about them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them that "transcends" or goes beyond what they can see, hear, taste, touch or feel.

This knowledge comes through intuition and imagination not through logic or the senses. People can trust themselves to be their own authority on what is right. A TRANSCENDENTALIST is a person who accepts these ideas not as religious beliefs but a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life relationships.

The individuals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is new way of thinking were connected loosely through a group known as THE TRANSCENDENTAL CLUB, which met in the Boston home of GEORGE RIPLEY. Their chief publication was a periodical called "The Dial," edited by Margaret Fuller, a political radical and feminist whose book "Women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 among the most famous of its time. The club had many extraordinary thinkers, but accorded the leadership position to RALPH WALDO EMERSON.

Sarah Margaret Fuller
Margaret Fuller played a large part in both the women's and Transcendentalist movements. She helped plan the community at Brook Farm, as well as editing The Dial, and writing the feminist treatise, Wom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merson was a Harvard-educated essayist and lecturer and is recognized as our first truly "American" thinker. In his most famous essay, "THE AMERICAN SCHOLAR," he urged Americans to stop looking to Europe for inspiration and imitation and be themselves. He believed that people were naturally good and that everyone's potential was limitless. He inspired his colleagues to look into themselves, into nature, into art, and through work for answers to life's most perplexing questions. His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s to the philosophy of transcendentalism inspired a uniquely American idealism and spirit of reform.


HY 虹玉 26.12.2015


2015年12月24日星期四

新年進步 節日愉快








東方賢士送上耶穌誕生的禮物,有以下的說法;

聖經記載耶穌誕生,三位東方賢士來朝,帶來了黃金、末藥、乳香。其實乳香的貿易歷史最悠久。(Frankincense)之路的出現,比絲綢之路還要早3500年,它是人類史上最先出現的東西文明交流路線。在乳香之路全盛時代,一批一批來自阿拉伯半島南端的駱駝商隊,把乳香和其他商品,由現在的也門和阿曼,輾轉運到西方的羅馬帝國、北邊的波斯、東方的印度甚至中國,並以乳香換取中國瓷器。這些乳香貿易對推動古代文明交流,重要性絕不遜於絲路。

曾比黃金貴治腸胃不適

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400年期間,乳香的價值不僅比黃金還高,它甚至是地球上最貴重物品,當時人們不僅會把乳香用於宗教祭祠,還用於化粧粉飾甚至醫藥。今天,阿拉伯人仍會用乳香來薰香屋子、辦公室和衣服,在感到腸胃不適時,還會將小點乳香混在水中服下,據說效用還不錯﹗

上帝也愛乳香 

古時乳香的深受喜愛,可與現代人鍾愛鑽石的程度相提並論,連上帝也視乳香為上品。聖經中,上帝指示摩西準備約櫃收藏十誡,便指示他要調製芬芳的乳香和聖油(《出埃及記30章》),而在聖誕故事中,東方三博士送給嬰兒耶穌的禮物,亦包括了乳香(其餘兩樣禮物是黃金和沒藥)。

乳香其實是一種極富黏性和柔軟的奶白色膠狀樹脂,它的珍貴,除因其獨特的香氣,更大原因是罕有難求——全世界就只有阿曼西南部佐法爾(Dhofar)區和也門一些偏遠山區,能種出乳香樹。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都是乾旱熾熱的沙漠地帶,唯獨佐法爾一帶受惠於山嶺地勢和來自印度洋的季候風,有較充足的雨水和涼快天氣,配合猛烈陽光日照和特殊山地土壤,才令乳香樹得以在這一帶的山區生長。

罕有樹木抽樹脂製成

當地部族每年夏季都會到山區尋找乳香樹「採脂」。他們用利器輕輕割破樹皮,一些奶白色的點點便會像血絲般慢慢滲出表面,待數周後,他們便會到來「收割」,收集那些黏在樹上結成膠狀的奶白乳香,儲存山洞內一個月後再拿出來賣。 當然,乳香之路能出現,還有賴於人類約在4000年前開始懂得飼養駱駝,在沙漠作長距離運貨。隨?乳香駱駝商隊的出現,一個複雜的貿易網絡亦漸形成,把種有乳香樹的偏遠山谷,與王室貴胄搜尋珍品的市集聯繫起來,很多城市王國亦因乳香貿易和徵收商隊路稅而興起,當中最為人熟悉的,就是聖經所說曾親考所羅門王智慧的示巴(Shiba)女王。

基督教興乳香之路衰微

乳香之路到四世紀開始沒落,當時羅馬帝國改奉基督教,異教紛紛沒落,乳香被用於相關宗教祭祠的需要大減,加上火葬漸被土葬取代,也令昔日火葬時大量焚燒乳香的習俗式微。不過更關鍵的,還是當時的羅馬人輾轉知道了能靠海路經紅海通到阿拉伯半島南端乳香的原產地,得以繞過大量中間人的抽佣抬價,以廉價直接大量購得乳香。

時至今天,乳香的價值,不及黃金的1%,人們只需要20港元左右,便可買到30克乳香,但頂級乳香價值仍不便宜,要在阿曼碰上乳香樹也非易事。

------------------------------------------------
出處 明報 / 2003-01-05

2015年12月19日星期六

煙雨濛濛




「煙雨濛濛」~「捲珠簾」


尋知音 輕把歌聲唱亮,

  流水清風送香。

淚暗淌,俏倦容 。

靠倚窗邊對朗月,

 簾外紅花片片絮落。


 裙飛飄舞於溪澗柳岸,

  迴向漫漫長路。


慕眷戀, 將相思譜,

醉酒交杯笑弄琴。

無奈恩愛難守永恆。


啊 金粉伊人,

神魂裡,憂傷痛隱。


啊 枕冷衿寒,


鴛鴦夢, 此刻有誰共。


情詩今寫我舊日情濃。

懷緬青春抱擁。


夜半醒,秋菊影

嘆痴心終化空。


遙望翠樓煙雨 濛濛。




HY 虹玉 18.12.2016





煙雨濛濛~捲珠簾粵語詞曲

利用空閒,填寫曲詞唱出粵曲小調,享受悠悠古韻!



玉在享受唱詠樂趣期間,剛上口的「捲珠簾」,甚具古風,詞味濃厚,在詩詞歌賦的朗誦,粵語可分為九聲,比起普通話的四聲還要多,抑揚頓挫的高低起伏,轉折停頓,宛如高山流水,在朗誦詩文時更具節奏感。

況玉讀《唐詩》,亦曾惑於韻律,得知原來國語缺入,經常平仄混淆,玉非語音專才,但獨愛詞曲朗誦,適逢休閒,用心填寫了粵聲版的歌詞。

這次「煙雨濛濛」的詞曲音律,玉特別請教前輩指導完成。



捲珠簾

鐫刻好 每道眉間心上

畫間透過思量

沾染了 墨色淌 千家文都泛黃

夜靜謐 窗紗微微亮

拂袖起舞於夢中徘徊

相思蔓上心扉

她眷戀  梨花淚

靜畫紅妝等誰歸

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啊 胭脂香味

卷珠簾  是為誰

啊 不見高軒

夜月明 此時難為情

細雨落入初春的清晨

悄悄喚醒枝芽

聽微風  耳畔響

嘆流水兮落花傷

誰在煙雲處琴聲長



2015年12月9日星期三

捲珠簾填詞唱曲分享



和詞 《攤破浣溪沙~捲珠簾》


 夜捲珠簾冷月寒。

 遙望煙雨漫巫山。

寂寞楓林飄飄絮,涙凝斑。

 相思夜夜尋夢遠,

 願效鴛鴦比翼堅。

有日天荒情未老,笑歡顔。


HY 虹玉 09.12.2015


天崖海角地平間,霎眼煙雲波影閒,

灣港路遙青樹遠,風搖枝葉未人還,

星寒冷月殘燈照,簾外妝前夜色漫,

緣盡相思無話語,閨心深處涙斑斑。


2018 年 4 月 6 日 加題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這是《滕王閣序》中的一句,也是《卷珠簾》歌名的由來。

    歌詞的靈感可能來自李白的《怨情》:「美人捲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第一節又用了范仲淹的「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據霍尊介紹,這首歌的創作靈感來自一部具有北歐情懷的動畫片,片中講述了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深深觸動了霍尊。看完後,他坐在鋼琴前,旋律便行雲流水般從指間傾瀉出來。他的初衷是想寫一首愛爾蘭情調的曲子,但是寫完後發現雖然有那麼一點愛爾蘭的味道,但似乎更偏中國風一些。
中段敲鼓鳴響引吭提嗓,
玉感到神魂盪迥⋯




近年忙不迭的玉,那得餘閒在意樂壇新知,只是偶爾聽賞了天籟歌友 '唱將'的佳作,此曲蓆捲中國大陸一年多了,值得為霍尊喝彩!


***************************************


阮創庭《攤破浣溪沙‧捲珠簾》

  •  愁捲珠簾夜雨寒。 

  • 未消醲醉已闌珊。

  •   
    寂賴無聲風飄絮,淚痕斑。

  • 有夢無緣情逝遠,

  • 有緣無夢愛難堅。

  • 天若無情花易老,損紅顏。




2015年12月6日星期日

中原之約

敖遊海外的玉,沒有踏足中國大陸才一年,想不到深圳新建機場是如斯的陌生,真的是落伍了!

此行探望海歸北上的親友,分享新一代進軍國內的生活實況⋯

重建後的虹橋機場與鐵路地鐵連結,往返浦西中心,非常方捷,因班機延誤,玉下機到府,
及時應約美女的倍同,在僅剩的 40 分鐘內要完成梳洗整妝,參加衣香鬢影的上海香港商會
的週年晚宴,見識遠征上海的香港商界人士,體驗盛世華年⋯

玉離上海洋場不過數年,喜見年輕有為的她,打拚五年終晉升外資公司的助理副總裁,享受
愜意的大上海生活,艶羡啊!

週日禮拜天,玉被安排下出席了洋人教會查經活動,數拾人擠進一住所式的私人聚會,入座後
不久,美藉牧師登上小型講台,開始不到五分鐘,被入屋扣查,引述宣布相關律例,事況突然,
洋牧師理正氣壯的要求先解散、後解釋,撇開宗教概念,此君不卑不亢面對封查的大無畏神情,
玉内心尊敬。


                                   
                                        *****************************************************************



首度乘坐,不過15 分鐘便到達蘇州,中午到訪蘇州科技園交流,玉即趕到近唐寅園
邊側的小區,一見多年相棲同住共事多個城市、情同家人我那好祕書兼助理—小馬,
一直答謝她與我共同經歷,克服商務困難的情結,暢懷痛飲,再來享受一頓麻辣水煮魚⋯
傍晚夜的蘇州北站,北風呼呼,靜寂的青燈,照着遠方稀客人踏上歸程。



                                        *****************************************************************



河南省的是華中的心臟重地,亦是中國文明起源,開封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迄今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古代曾有八個朝代定都於此,是中國的六大古都之一,
歷史上的開封有着「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
特別是北宋時期,開封作為當時的首都是歷史上最為繁華的年代,當時的開封人口過百萬,
經濟文化位居世界前列,從十一世紀十二世紀,開封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北宋著名
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及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都是古都開封當時的繁盛景象
的真實寫照。

玉此行應前香港就讀蘇州大學學生的邀請,參與工商界的考察交流活動,有幸受到開封市
政府的款待,參觀清明上河園的風貌,這裡的建設模擬《清明上河圖的環境,徘徊於駱駝
驛站丶往來於馬車船伕、倚步漫行柳岸河堤,感受大宋民間休閒河集生活,可以想像置身在
曾經水路忙的東京碼頭,玉輕步踏上小舟渡河,感受歷史文化⋯⋯禁不住喜上眉梢啊!

相對另一面的古戰場的肅穆氣氛,想到北宋末的苦戰年年,回想曾經在 2013 年的填寫的幾闕
「選冠~武士英魂」「英雄夢」「幗國英凡」,玉又恍然神傷!

不遠處,傳來陣陣喝彩笑聲,玉跑到踢毽場參觀團友的友誼賽事,接著又湊熱鬧走到大隊高腳
七的匯演操,盡情融入思古情懷⋯⋯

最欣慰的莫過於體會當年幾位香港青少年北上發展績效,在開封市開辦第一所國際中學,這次
玉見證他們與政府簽署合約,會後我們互擁流淚慶祝,玉愧不敢當年大膽扣門蘇州大學,自薦
當義務海外教育顧問,兩年招收了近百名港生,轉眼間不覺快十年了,年青人祝福你們!


HY 虹玉 06.12.2015. 記 28..11.2015 上海/蘇州/開封之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