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宗哲文化之我述 5

「仁者愛人」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孔子的言教是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六經為經典,他力倡循堯舜禹

道,崇尚選賢與能,這就是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精神;以及尊周文王

德,支持武王起義伐紂推翻暴君統治,亦即是革命家的擁護者,其時禮

崩樂壞,孔儒提倡恢復周禮,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易經的開卷就明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勉勵眾生力求奮發進

步。孔子反對迷信,可見於論語的各篇章:「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

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其所以言敬,只限於敬天祭祖,「丘

之禱久矣!」經常向上天默禱的孔子,從冥想中得到智慧的啓發。「四

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通過觀察宇宙萬物,去領悟天道。
 儒學 「格物致知」「日日新,又一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主張事理通達,務必窮其所以作出引證和研習,與 達爾文 

「進化論」頗有共通之處。

漢武帝時董仲舒從天人關係出發,著春秋繁露一書,相關思想基礎

上溯至孔子,根據「天尊地卑」思想,明辨了三綱  君為臣綱﹑夫為妻

綱﹑父為子綱; 及五常,認定的人倫關係的原則:仁、義、禮、智、

。但在往後中國歷久各朝代,却以專制主義巧取為封建「道統」,甚

至在不明事理的鄉愿下導致「禮教殺人」,所謂重儒只不過是採纳其中

一環的王官法,作统治的工具。
  回顧二千多年的中國社會,只體現小康之治,理想的大同世界,曾經出

現在孫中山三民主義歌,恰如水月鏡花。


孔子的终極大道,就是「天下為公」,中心思想見於禮記禮運的大同

篇,是普世人類的渴求,那又怎會因為中華民族的滄桑而畫上句號呢?

 
天各一方的歐洲中古文明,君權神授、政教合一的羅馬天主教會,不

地活躍了差不多1400年,教會勢力與諸國貴族的利益结盟,支持高壓

的階级管治,中間經歷了黑暗時代,在1617世紀的宗教改革期間,

督新教徒們把中世紀表述成是天主教腐化墮落的時期,當時人們認為

天國的鑰匙在教會手裡,一個人進入天堂前要先洗清生前所犯的一切罪

行,他們最怕的是死後在煉獄中的刑罰,他們相信只要用贖罪券就可以

上天堂,一張贖罪券能縮短死後在煉獄中的刑罰。

引起了很多激烈的反對, 其中神學家馬丁路德 ( Martin Luther ),

1483—1546 )發動了宗教改革,新教得以在德國擴展和鞏固,這是宗教

改革的政治突破,改教運動把基督教歐洲一分為二,後續引發了反改教

運動和三十年戰爭。

新教鼓勵信徒讀聖經,並推翻「解釋聖經之權,全操於教廷之手」的觀

念。1535年 馬丁路德與一個修道院中逃出去的修女人結婚,自始他廢

除了傳教士守獨身的教條。

 
在1533年英 國 君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另娶新皇后而與當時的羅馬教

宗反目,推行了大規模的宗教改革,並通過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

娶,並將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決裂。
當時天主教受到新
的衝擊非常大,天主教內產生了一股維新改革的思想,耶穌會的成立即是
這股維新勢力的一部分。1534年,依納爵·羅耀

 Ignacio de Loyola 在巴黎成立了耶穌會,培養一群極具神操的修

士,他們精通語言、文學、哲學、神學、法學、醫學以及自然科學,對

人類的文明、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影響深遠的莫過於遠赴中國傳

教的 利瑪竇 修士 Matteo Ricci
 1600 年,利瑪竇進入北京,這是中西方交流史上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後到1687年,共有一百六十多位耶穌會士到達中國,其中著名者有

若望南懷仁艾儒略等。他們的到來,給中國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宗

教、科學知識,同時他們也在學習、吸收中國的文化。因為他看到中國

是以儒教立國,便以基督教義附會儒學。

為了使天主教教義和中國儒家學說相結合,利瑪竇所代表的耶穌會路線

代表了求同存異的跨文化立場,但他在尋求兩種文化的共同點。他以

自身為中國人,兼治漢學而成為大「漢學家」,這才是以文化和精神上

最深邃的意義。耶稣會修士在利瑪竇的領導下,致力於將儒學的四書五

經翻譯成拉丁文,孔夫子的仁義博愛思想在歐洲傳播並遂漸流行起來,

影嚮了在1718世紀的啟蒙時代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著名哲學家

伏爾泰,一位啟蒙運動公認的領袖和導師。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風動一時,不僅為法國大革命之肇因,後來

民主理性平等人權無神論等理念亦發源於此。啟

蒙運動中的翹楚如伏爾泰 (Voltaire)、霍爾巴赫 (baron d’Holbach)、狄德

(Denis Diderot) 等人的重要思想,很多都來自中國儒學,這一點很少

有人注意到。但却是鐵一般的事實。

17世紀英國人 徹爾布里的赫爾伯特爵 士 (Lord Herbert of Cherbury) 提出

的自然神論,是想證明我們人類對上帝的信仰是合乎理性,不需要來自

聖經中神的啟示。他主張基督教是自然宗教,但基督教有一些信仰的確

已經超出了自然宗教,自然神論者把這些視為迷信的教士爭取信眾之

作,不予接納。此論點亦被許多宗教改革者提醒並強調,以對立於帶有

文化慣性的宗教迷信,對教條有選擇的接受而不是全然接受,把既定的

歷史文化做為意識形態的偶像崇拜。

伏爾泰欣賞中國孔子,因為孔子是用道德的說服力來影響別人,而不是

用宗教的狂熱和個人崇拜。崇拜中國儒家思想,並將中國的政治體制視

為最完美的政治體制。因為中國的文官制度能讓下層階級人民得以晉升

為統治階層。他視孔子為真正的哲學家,他曾說「那個聖人是孔夫子,

他自視清高,是人類的立法者,絕不會欺騙人類。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

夫子曾對世界宣佈了更有用的真理。」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 (Voltaire)孟德斯鳩 (Baron de

Montesquieu) 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 等人倡導唯物主義,並

傾向自然神論者。他們開創了自然神論,(英語:Deism)這個思想認

為雖然上帝創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規則,但是在此之後上帝並不再對這

個世界的發展產生影響。

自然神論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否定迷信和各種違反自然規律的

奇跡;認為上帝不過是世界理性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為世界

始因造物主,它在創世之後就不再干預世界事務,而讓世界按

照它本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下去;主張用理性宗教自然宗教

天啟宗教

孔夫子的"天行健" 去除迷信,經年的轉折演化為大行於歐美的 "自然神

論",及後又成為美國哲學新派的 "超驗主義"(英文:

Transcendentalism,也叫「新英格蘭超驗主義」或者說「美國文藝復

興」)是美國的一種文學哲學運動。它興起於1830年代的新英格蘭

區,經過不斷發展成為美國思想史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其領導

人是美國思想家詩人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超驗主義強調上帝

間的直接交流人性中的神性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可以説與中國漢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的天人合一有相似,所不同者就是美國超驗主

義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道德完滿、真正民主自由的社會,表現了烏托邦

式的理想色,其精神並成為美國文化中一個重要遺產,重要成員除了

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 、還有亨利.載

.梳羅 Henry David Thoreau )、湯瑪斯潘恩 (Thomas Paine 1737

1809),湯瑪斯傑弗遜 (Thomas Jefferson)本傑明佛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他們都是美國的開國元老和民主政治的

立憲者。

早期生活在英國的 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後來受到法國大革

命影響,潘恩撰寫了《人的權利》,成為啟蒙運動的指導作品之一,

投身歐美革命運動。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名稱(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也出自潘恩,他被廣泛視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美國獨立的

風潮開始,
  
 潘恩喬治華盛頓,一同支持參與美國獨立運動。
喬治華盛頓(Goerge Washington)是一個自然神論者。領導美國獨立戰爭

戰勝英國,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由於他扮演了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中

最重要的角色,通常被稱為美國國父。許多人把華盛頓林肯並列為美

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繼他們之後的,還有湯瑪斯傑弗遜 (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 

傑明佛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都承襲着共同的興國理

念,美國的憲法精神及民主制度,之所以輾轉衍生,直接來自法國的啓

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而法國大革命的平等、博爱、自由

的民主思想,來自耶稣會翻譯的儒家經典。

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整個西方的啟蒙運動中都具有國際性影響。他們都

深受中國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除了愛默生林肯稱為美國的孔

American Confucius之外,佛蘭克林也享有美國的孔子之稱。

正是這幾位啟蒙思想家,奠定了美國文化的基石。
往後的宗教發展,是否會冒起一派與儒教文化並融的基督教派,抑或是

與自然神論、更有可能與外星智慧合混而並存一系,都是耐人尋味的探

索。在互聯網天下的世界公民,未來的互動啓發會擦出甚麼樣的地球文

化,也是未知之數。但可以肯定的是外國的多位學者,在不久前的論

壇,就發表過提議,將儒教推動為世界人文公教,Worldwide Civil

Religion, 倡導世界公民道德教育,主場是美國柏克萊大學社會學院的名

學者。

                    禮失求諸野,下一代的大儒很有可能不會是炎黃子孫了。


                                            29.10.2013 HY





宗哲文化之我述 4

約翰福音1: 1: 太初有道,道與 神同在,道就是 神。

「道可道,非常道2500 年前 中國哲人老子玄之又玄的解説
讓眾生思迷。

希伯來民族的耶穌,就開宗明義的把「道」闡明,他不單把「道」大

揚大放,他的神召,遙呼感應不同年代的群眾,他的永世不停的

傳播下去。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基督徒的自我實踐以至福音傳教,將夫子的弘

道理想實現無遺。

之為物,出於誠意正心,止於至善,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终極追求,

天國永生為我們生命帶來了延續的希望,撫慰生死终曲,灰茫绝望的人

生哀痛。救世主基督在世應許天國為信徒的功德賞賜,沒有基督的救

贖,人生的價值被認定為徒勞無功。


耶稣活在羅馬帝國開國名君奥古斯都的統治年代,有關其生平事蹟最初

並沒有文字記錄,也不見於羅馬帝國的歷史,但可從民間書信及從其舆

他對立教會的攻擊文書旁證他曾確實的存在。

基督教的傳播是始於在耶稣的死後,門徒的命運就如聖戰死士,在暴君

尼祿殘害宗教的王朝下,他們活着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承繼基督的傳

道使命。當時門徒到處流亡傳教,組織薄弱,又缺乏寫經的人才,主要

是靠口述見証耶稣的神跡,其時還未有撰寫福音書。

福音文卷是在耶穌死後60 多年才開始流傳,《使徒行傳》記載了他們

在各處傳導的經歷;至90 多年後福音書才陸續的片斷式發佈,當時門

徒到處流亡傳教,福音書的篇章結構並未完整,原文除了馬太福音(瑪

竇福音)外,大部份以希臘文抄寫下來。福音書的往後定位,得力於功

績蓋世的使徒保羅 St.Paul 天主教譯名 聖保祿),27 卷中,佔了21

卷書是他的著作,他文筆凌厲而帶傷憂,凡述及的基督義理,懾人却不

失溫雅,他具宏遠的宣教策略,特別是他被囚在獄中書寫的提摩太書,

行文靈氣盪徊,藉 ' 恆練出來的神操,為後繼世代接班的傳

教士 立竿見影。

使徒保羅在世傳道不過 20餘年的歲月,却奠定了日後整個基督教興發

的萬代基業。源於他對於古希臘文,與希臘哲學有深入研究,不出短短

10年,在地中海成立了多處教會。

由他編寫的傳教書信,義理精闢,在決志逆轉追隨基督之往後,保羅着

手於開展組織,主張向外邦人弘揚基督真理,並力排眾議,大膽修改不

合時宜的猶太人律例,免除外邦教徒無須跟隨猶太人按摩西訂立下來的

割禮,而為了配合傳道宣教,他又重新制定教徒之生活守則,主張凡臣

民、百姓、奴僕,俱全心對主人及上層盡忠守責,並尊奉君王為上帝派

選的在世统治者,造就了往後歐洲以君權神授再發展為'政教合一' 的統

治模楷。

基督教的興教偉業终於等到 300 多年後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的青睞。

據記載,他母親是基督徒,傳説他在一次出戰前夕的奇妙異像得到了啟

示而大勝,自始信奉了基督宗教,之後大大支持教會的發展,將新舊約

整理,重编抄寫,他立令召集精通希臘文的經學教士,整合增減、翻譯

及重新編輯。他並容許羅馬帝國奉行多神信仰,當時的羅馬帝國有高度

宗教並融的自由。

從歷史背景作參考福音記述的一些内容,列舉一些细則作交流思考:

1.
福音書並没有提述耶稣在 30 歲之前的生平,只提及他父親職業是以

木匠為生,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在八天後行了割禮,並於四十天後隨雙親

赴聖殿行潔淨禮;約瑟受到天使的警告,帶著馬利亞和耶穌逃往埃及,

故相信耶穌早年生活在埃及。

 那些年代,埃及為是鄰近工匠謀生就業的地區,作為長子的耶穌,須協

助父親幹活養家,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在凱撒大帝年代經歷過圖書館两

場大火之後,其時收集了很多的從古印度、古希臘等地中海諸國的文化

經典史哲,得以廣佈流存。自小經綸滿腹的耶稣,早在12 歲就曾在會

堂與長老說經,再按上文推算他成長及就業於埃及的境内,故見識學問

應當異常卓越,在他30 歲之年才回到老家, 開始在其貧陋簡樸的故鄉

加利利一帶開展傳道工作
魅力非凡的耶稣,很快就成為鄉親及門徒的超级偶像。與耶稣3 年的

朝夕相處生活,他們的福音書竟完全没有提及耶穌早年在外作業的生

活,這方面是費解的。 福音書所述的多宗大小事件,很多都不是門徒

們的直接見歷,但其描寫的事況却又如斯的活現细節,細節還包括两個

人之間的私下對話、表情、景象及當事人的想法,就以耶稣誕生前的景

況説來,講述瑪利亞得天使報見,瑪利亞以童貞女懷有神孕,及至東方

三博士朝拜等,過程刻畫得甚具詳盡,該事件發生是耶稣母親瑪利亞的

婚前經歷,福音書的記載資料未知出自她向門徒的表述,抑或是由耶稣

告知門徒有關他自身的降生異像、或是天神向門徒顯靈時如此這般,一

五一拾告知當年曾發生的情節、或是神通過聖靈令門徒感應得來,在夢

中見到當時情景而去描述。對比舊约的有一些先知,如摩西先知、但以

理先知、很多都會説明所引述啓示或是來自與神直接對話、異夢或天使

顯現的對話。

可以理解的事當時代地中海一帶的民族傾於接受神話式的故事,古希臘

神話會給予他們很多的想象。

而就是當年代的大部份群眾,生活匱乏,受羅馬帝國的管轄,教育並不

普及,只限於專事抄經、司祭及特權受教育的人士,才懂得書寫文字及

認識希伯來書典,這種形式可能利於向普羅群眾講解說教。


2.
耶稣的神格探索


福音書記述在他宣道前,在荒野渡過40天,通過撒但對他的挑戰考驗,

而顯示他的神格定位,無論在甚麽的場合,他的語調高昂而具權威,特

別是在约翰福音的多篇章節 ,在146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

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這則話語,令茫然無主的

眾生得覓人生目標,而追隨的群眾日益增大,直接威脅由摩西一脉相承

的猶太教祭司及長老的權威。自奉為神的獨生子,耶稣的膽色過人,經

常高調的進出教堂,以神的身份向群眾講道,福音書記述了多次與教堂

的執事長老而大打出手。

即使在他身受重創,負傷背上十字架的途中,面對一個悲傷淚流的婦

人,他並不在乎她的哀號反而以堅定的口吻去勸誡她應多為自己兒女

哭泣, (路加福音弟2327) ,這裡說明在苦楚厄難中的耶穌,仍是

堅決不受動容,既是神派遣的救世主,他根本無須去接受來自人間的同

情憐憫,他無論處於什麼樣的情況,包括在受審判的對答,被辱罵鞭

打、被釘在十字架上瀕臨死亡,在福音四書所描述的耶穌,都表現出與

凡夫俗子很不一般的氣派和風格。

從各方面看來,耶稣本身己很清楚他所造的一切行動所要付出的壯烈犧

牲。就在他不遠之前的200多年,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是一個先

例,他亦因屢次到廣場街頭向群眾宣揚道德而遭希臘政府判定死罪,無

悔於自己的理想,他在行刑前的一篇表白演講萬世留芳。

由福音書流傳下來的主禱文,是由基督親自教導的,經文內容簡潔精

要,耶稣善用生活的比喻作教材,他向群眾宣講的天國之道,全在於

真福八端,其義理涵蓋了所有聖哲追求的人類美德。

相比之下,舊约聖經的記載,出自先知們口中的神是人格化的,因為其

話题圍繞在於猶太人亞伯拉罕的直系 12 支派後裔的民族,通過神的立

誓,再三確保其家族永享福樂繁衍,民族色彩濃厚,但新约聖經的耶稣

基督,神格超然,他要向普世萬民宣揚天國之道,勸人捨棄世間的財富

權位,行善積福於永生的天國。两極的立場存在相當的差異矛盾。新舊

兩派的神權鬭爭一開始就是猶太族的宗教革命,基督的光榮犧牲,随之

而來的就是無數基督徒遭屠殺而殉道。往後的世界,宗教種族戰爭陸續

登場,枉死的良民,何止血流成河。

主禱文:Thy will be done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願主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

未知生,焉知死;

到底上帝在天上的旨意是如何的運作,那些運作的旨意又是否適用於我

們的生活世界?
25.10.2013 HY 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