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哲學與經濟

啟蒙時代不同於過往以神學權威為主作為知識權威與傳統教條,而是相信理性並敢於求知英语Sapere aude,認為科學和藝術的知識的理性發展對可以改進人類生活。承接 17世紀 的科學宇宙觀及以理性尋找知識的方法,啟蒙運動相信普世原則及普世價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對傳統存有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以理性方法檢驗並改進,產生出啟蒙時代包含了自由平等概念的世界觀。


經濟學家 Adam Smith 倡導自由市場,
「現代經濟學之父」英國蘇格蘭哲學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英語Adam Smith,亞當·斯密(公元1723~公元1790),所著的《國富論》提供了現代自由貿易資本主義自由意志主義的理論基礎。對工業革命後的人類社會繁榮和經濟規範的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自從十七世紀啟蒙運動以來
每個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無形的手牽著去實現一種他根本無意要實現的目的,……他們促進社會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們真正想要實現的還要好。」(《國富論》,第四卷第二章)

國富論中的哲學基礎說明要獲得協助,不能只依賴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義,還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來實現。「請給我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換言之,在經濟生活中,一切行為的原動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義。

 他認為人類有自私利己的天性,因此追求自利並非不道德之事。倘若放任個人自由競爭,人人在此競爭的環境中,不但會憑著自己理性判斷,追求個人最大的利益,同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指市場)」使社會資源分配達到最佳狀態。

教徒以自己的能力和本錢用心做好自己的生意,創造價值利人利己,並將賺到的錢小心用在慈善上。如此發現價值,善用價值,正是耶穌在福音裏宣揚的道德生活標準。

他在1790年7月17日於愛丁堡去世。在死後清點遺產時,人們發現他顯然秘密貢獻了相當大一部分的收入用作慈善用途。

道德情操論一書裡

Cquote1.svg
因此,物種自我保衛和繁殖的機能架構,似乎是自然界給予所有動物的既定目標。人類具有嚮往這些目標的天性,而且也厭惡相反的東西;人類喜愛生命、恐懼死亡、盼望物種的延續和永恆、恐懼其物種的完全滅絕。雖然我們是如此強烈的嚮往這些目標,但它並沒有被交給我們那遲緩而不可靠的理性來決定,相反的,自然界指導我們運用原始而迅速的天性來決定實現這些目標的方式。飢餓、口渴、尋求異性的情慾、愛情的快樂、和對於痛苦的恐懼,都促使我們運用這些手段來達成其本身的目的,這些行動都將實現我們原先所未料想到的結果—偉大的自然界所設定的善良目標。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就向眾人講三個僕人的比喻。
話說有個僕主在遠行前,將僕人召來,每人分派了若干資本並吩咐道:「你們去作生意,直等我回來。」僕主歸來,逐一向僕人問回報如何。第一個賺了十倍,僕主稱讚他良善,在最細微的事上也會忠心,值得信任。第二個僕人賺了五倍,同樣得到加許。第三個僕人卻將原銀奉還,並自以為忠誠。僕主大怒,說要定這個僕人的罪,並將這一筆錢,贈予賺得到最多的那個僕人。
他的救贖和罪與財富無關,而是在於他怎樣對窮人和被他傷害了的人。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耶穌親口說的這句話。

這一比喻進一步闡釋了天國和現世生活的關係:每個人生來總有些天賦,正如僕主賜予僕人的資本,而現世的意義在於如何盡量發揮這種天賦;而且,越是發揮的好,就得到越多的回報。平等,在於機會的平等,有了平等的空間和自由,我們也要憑努力去發現價值,並善用這些價值,自由市場,虔誠教徒要在現世發揮貢獻。


話說回頭,宗教和世俗的生活不斷互相衝突,但從非常宏觀的視野去看,教會從權威走向平易近人,其實是更加接近宗教要安撫人心矛盾不安的原本。教會在社會擔當的慈善角色,亦是最重要的安全網。但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地政府福利抬頭,壓縮了教會可以擔當的角色,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也越來越薄弱。教宗呼籲教會和教徒關注窮人福祉,絕對正確,但問題是透過政府的威權去進行再分配,又是否合乎耶穌基督的精神呢?

從這個角度的闡述,希望可以為各位感到矛盾的教友,心內的激辯作個總結,祝各位平安。


0 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