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宗哲文化之我述 5

「仁者愛人」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孔子的言教是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六經為經典,他力倡循堯舜禹

道,崇尚選賢與能,這就是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精神;以及尊周文王

德,支持武王起義伐紂推翻暴君統治,亦即是革命家的擁護者,其時禮

崩樂壞,孔儒提倡恢復周禮,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易經的開卷就明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勉勵眾生力求奮發進

步。孔子反對迷信,可見於論語的各篇章:「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

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其所以言敬,只限於敬天祭祖,「丘

之禱久矣!」經常向上天默禱的孔子,從冥想中得到智慧的啓發。「四

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通過觀察宇宙萬物,去領悟天道。
 儒學 「格物致知」「日日新,又一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主張事理通達,務必窮其所以作出引證和研習,與 達爾文 

「進化論」頗有共通之處。

漢武帝時董仲舒從天人關係出發,著春秋繁露一書,相關思想基礎

上溯至孔子,根據「天尊地卑」思想,明辨了三綱  君為臣綱﹑夫為妻

綱﹑父為子綱; 及五常,認定的人倫關係的原則:仁、義、禮、智、

。但在往後中國歷久各朝代,却以專制主義巧取為封建「道統」,甚

至在不明事理的鄉愿下導致「禮教殺人」,所謂重儒只不過是採纳其中

一環的王官法,作统治的工具。
  回顧二千多年的中國社會,只體現小康之治,理想的大同世界,曾經出

現在孫中山三民主義歌,恰如水月鏡花。


孔子的终極大道,就是「天下為公」,中心思想見於禮記禮運的大同

篇,是普世人類的渴求,那又怎會因為中華民族的滄桑而畫上句號呢?

 
天各一方的歐洲中古文明,君權神授、政教合一的羅馬天主教會,不

地活躍了差不多1400年,教會勢力與諸國貴族的利益结盟,支持高壓

的階级管治,中間經歷了黑暗時代,在1617世紀的宗教改革期間,

督新教徒們把中世紀表述成是天主教腐化墮落的時期,當時人們認為

天國的鑰匙在教會手裡,一個人進入天堂前要先洗清生前所犯的一切罪

行,他們最怕的是死後在煉獄中的刑罰,他們相信只要用贖罪券就可以

上天堂,一張贖罪券能縮短死後在煉獄中的刑罰。

引起了很多激烈的反對, 其中神學家馬丁路德 ( Martin Luther ),

1483—1546 )發動了宗教改革,新教得以在德國擴展和鞏固,這是宗教

改革的政治突破,改教運動把基督教歐洲一分為二,後續引發了反改教

運動和三十年戰爭。

新教鼓勵信徒讀聖經,並推翻「解釋聖經之權,全操於教廷之手」的觀

念。1535年 馬丁路德與一個修道院中逃出去的修女人結婚,自始他廢

除了傳教士守獨身的教條。

 
在1533年英 國 君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另娶新皇后而與當時的羅馬教

宗反目,推行了大規模的宗教改革,並通過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

娶,並將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決裂。
當時天主教受到新
的衝擊非常大,天主教內產生了一股維新改革的思想,耶穌會的成立即是
這股維新勢力的一部分。1534年,依納爵·羅耀

 Ignacio de Loyola 在巴黎成立了耶穌會,培養一群極具神操的修

士,他們精通語言、文學、哲學、神學、法學、醫學以及自然科學,對

人類的文明、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影響深遠的莫過於遠赴中國傳

教的 利瑪竇 修士 Matteo Ricci
 1600 年,利瑪竇進入北京,這是中西方交流史上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後到1687年,共有一百六十多位耶穌會士到達中國,其中著名者有

若望南懷仁艾儒略等。他們的到來,給中國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宗

教、科學知識,同時他們也在學習、吸收中國的文化。因為他看到中國

是以儒教立國,便以基督教義附會儒學。

為了使天主教教義和中國儒家學說相結合,利瑪竇所代表的耶穌會路線

代表了求同存異的跨文化立場,但他在尋求兩種文化的共同點。他以

自身為中國人,兼治漢學而成為大「漢學家」,這才是以文化和精神上

最深邃的意義。耶稣會修士在利瑪竇的領導下,致力於將儒學的四書五

經翻譯成拉丁文,孔夫子的仁義博愛思想在歐洲傳播並遂漸流行起來,

影嚮了在1718世紀的啟蒙時代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著名哲學家

伏爾泰,一位啟蒙運動公認的領袖和導師。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風動一時,不僅為法國大革命之肇因,後來

民主理性平等人權無神論等理念亦發源於此。啟

蒙運動中的翹楚如伏爾泰 (Voltaire)、霍爾巴赫 (baron d’Holbach)、狄德

(Denis Diderot) 等人的重要思想,很多都來自中國儒學,這一點很少

有人注意到。但却是鐵一般的事實。

17世紀英國人 徹爾布里的赫爾伯特爵 士 (Lord Herbert of Cherbury) 提出

的自然神論,是想證明我們人類對上帝的信仰是合乎理性,不需要來自

聖經中神的啟示。他主張基督教是自然宗教,但基督教有一些信仰的確

已經超出了自然宗教,自然神論者把這些視為迷信的教士爭取信眾之

作,不予接納。此論點亦被許多宗教改革者提醒並強調,以對立於帶有

文化慣性的宗教迷信,對教條有選擇的接受而不是全然接受,把既定的

歷史文化做為意識形態的偶像崇拜。

伏爾泰欣賞中國孔子,因為孔子是用道德的說服力來影響別人,而不是

用宗教的狂熱和個人崇拜。崇拜中國儒家思想,並將中國的政治體制視

為最完美的政治體制。因為中國的文官制度能讓下層階級人民得以晉升

為統治階層。他視孔子為真正的哲學家,他曾說「那個聖人是孔夫子,

他自視清高,是人類的立法者,絕不會欺騙人類。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

夫子曾對世界宣佈了更有用的真理。」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 (Voltaire)孟德斯鳩 (Baron de

Montesquieu) 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 等人倡導唯物主義,並

傾向自然神論者。他們開創了自然神論,(英語:Deism)這個思想認

為雖然上帝創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規則,但是在此之後上帝並不再對這

個世界的發展產生影響。

自然神論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否定迷信和各種違反自然規律的

奇跡;認為上帝不過是世界理性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為世界

始因造物主,它在創世之後就不再干預世界事務,而讓世界按

照它本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下去;主張用理性宗教自然宗教

天啟宗教

孔夫子的"天行健" 去除迷信,經年的轉折演化為大行於歐美的 "自然神

論",及後又成為美國哲學新派的 "超驗主義"(英文:

Transcendentalism,也叫「新英格蘭超驗主義」或者說「美國文藝復

興」)是美國的一種文學哲學運動。它興起於1830年代的新英格蘭

區,經過不斷發展成為美國思想史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其領導

人是美國思想家詩人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超驗主義強調上帝

間的直接交流人性中的神性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可以説與中國漢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的天人合一有相似,所不同者就是美國超驗主

義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道德完滿、真正民主自由的社會,表現了烏托邦

式的理想色,其精神並成為美國文化中一個重要遺產,重要成員除了

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 、還有亨利.載

.梳羅 Henry David Thoreau )、湯瑪斯潘恩 (Thomas Paine 1737

1809),湯瑪斯傑弗遜 (Thomas Jefferson)本傑明佛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他們都是美國的開國元老和民主政治的

立憲者。

早期生活在英國的 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後來受到法國大革

命影響,潘恩撰寫了《人的權利》,成為啟蒙運動的指導作品之一,

投身歐美革命運動。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名稱(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也出自潘恩,他被廣泛視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美國獨立的

風潮開始,
  
 潘恩喬治華盛頓,一同支持參與美國獨立運動。
喬治華盛頓(Goerge Washington)是一個自然神論者。領導美國獨立戰爭

戰勝英國,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由於他扮演了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中

最重要的角色,通常被稱為美國國父。許多人把華盛頓林肯並列為美

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繼他們之後的,還有湯瑪斯傑弗遜 (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 

傑明佛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都承襲着共同的興國理

念,美國的憲法精神及民主制度,之所以輾轉衍生,直接來自法國的啓

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而法國大革命的平等、博爱、自由

的民主思想,來自耶稣會翻譯的儒家經典。

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整個西方的啟蒙運動中都具有國際性影響。他們都

深受中國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除了愛默生林肯稱為美國的孔

American Confucius之外,佛蘭克林也享有美國的孔子之稱。

正是這幾位啟蒙思想家,奠定了美國文化的基石。
往後的宗教發展,是否會冒起一派與儒教文化並融的基督教派,抑或是

與自然神論、更有可能與外星智慧合混而並存一系,都是耐人尋味的探

索。在互聯網天下的世界公民,未來的互動啓發會擦出甚麼樣的地球文

化,也是未知之數。但可以肯定的是外國的多位學者,在不久前的論

壇,就發表過提議,將儒教推動為世界人文公教,Worldwide Civil

Religion, 倡導世界公民道德教育,主場是美國柏克萊大學社會學院的名

學者。

                    禮失求諸野,下一代的大儒很有可能不會是炎黃子孫了。


                                            29.10.2013 HY





7 則留言 :

  1. FR.BS
    深讀上文,從孔子儒學至基督教之改革,論及中外古今,考嚴論微。窺知筆者考研造詣之深,殊非泛輩?
    據史考淺議回應,請多啟迪,承蒙指正。
    • 約200、300萬-1萬年前:人類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流行,已使用火。狩獵和採集業發展,血緣家族及母系氏族公社產生。
    • 約30000年-前10000年:原始宗教出現。
    • 前551年-前479年:孔子在世,創立儒家學派,首創私人講學,主持文化古籍的編訂整理。現存《論語》為門人記錄他談話的編集。
    • 前7年或前4年:相傳基督教創始人耶穌誕生。
    • 30年:相傳耶穌被釘於十字架,其後耶穌門徒開始傳布基督教
    • 70年:羅馬攻陷耶路撒冷,焚毀猶太聖殿,並驅逐猶太人。

    綜上引述的多段歷史,以愚之見:
    孔子思想、言教立說,後人崇奉儒教文化。這個『教』是教化育民之教;並非宗教之『教』,至于中國道教奉拜孔子,因其立教缺乏理論基礎,就順手拿來為其所用。以愚之見,用者是不光彩的。
    孔學教化:立于世俗,循于事理,近于人情,就引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顧己及人;主張施行:仁道德政等,言簡意賅,教化育深。故能啟蒙、導思、修身立本,之效。
    孔子生于紀前封建時代,其三綱五常之說,自有其為統治階級立說之嫌。孔子雖被奉為聖人, 但時代流變萬千,科幻研拓不息,人類生態疊嶂橫逆,有學人預見未來儒學復興,心性提昇會有很大變革?愚頗認同。時代潮流之變,只能適應從之,難以施逆?
    基督教、天主教正是處于應變不變時期。從新任教宗發表,關于同性戀事態的意見,稍表宽容可知。教派內保守、改革醖釀正酣待露。
    人類認知再認知,才發現與原始年代或立教時的認知,相去甚為不解,嫣能江山永續,或教義屹立不革呢?
    此議暫息待續。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的發表,提供了訉息的補充,得益了!
      本人非宗哲專學,只是前陣看過霍金博士的報導,鼓勵多從歴史參考宗教, 做了一些搜索,與有緣人分享而矣,凡各種各派宗教,行善積德,自有福報,和而不同嘛!
      儒教自宋朝後,中國流行儒釋道三教,因而得名,而宗教一詞,是從英文 'Religion' 翻譯過來,現代人各有說法,如果有興趣,可以參考陳煥章博士的「孔教論」有詳盡的說法。而在世界很多宗教團體的宗教類别索引,均有將「儒教」的正名入冊,有宗哲學者及宗教人士稱其為人文宗教,但這議題並非文章的主題,故不贅。
      孔子曾經說過:「鄉願,德之賊也;」權術統治是另一回事,民主精神和大同世界才是儒家的理想。

      刪除
  2. FR.BS
    領讀回覆。 謝謝。
    愚雖好學思問,流於學淺,考不嚴、據不博、言有疏漏。
    在相互交流表述間, 偶遇錯失,言俗之處,請直言指正,得有矯正之機是好事,勿吝。
    能在平白交流,互補,自由言說,稍感輕鬆歡輰,愚意,未悉認同否?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文化交流乃相互尊重,歡迎自由見解,和而不同是本人一貫宗旨,氣度也!

      刪除
  3. FR.BS
    試引孔子數則言說:
    『仁』,是孔子和弟子反覆探討的課題。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從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禮』,的社會秩序。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方法,有着豐富而精微的內涵,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温故數則而知新,令人思慕近道
    詳閱 宗哲文化之我述大作數文,筆者引證深邃、論博古今、可謂『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來文!過譽了,我只是作一些資料整理,集思廣益。限於中文打字不靈,筆觸感欠修練,有不足之處,盼各方見諒!

      刪除
  4. 拜讀大文 獲益良多 原來玉學冠中西 博論古今文化 喜出望外 不知玉以前修讀何科目

    回覆刪除